蛋白尿指尿中出现蛋白质,通常为白蛋白。高浓度蛋白尿可导致泡沫尿。 很多肾脏疾病会出现蛋白尿和其他尿检异常(如血尿)。单纯性蛋白尿指仅有蛋白尿而没有其他症状或尿检异常。
蛋白尿的病理生理
尽管肾小球基底膜是阻止大分子(如大多数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漏出的有效屏障,仍有小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基底膜进入肾小球滤液中。其中一些蛋白可被近端小管降解、重吸收,但有一些被分泌进入尿液。 正常尿蛋白排泄量上限为150mg/d,可通过收集24小时尿测定或由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估计(比值>0.3为异常)。白蛋白正常值为30mg/d。 白蛋白排泄量在 30 到 300 毫克/天(20 到 200 微克/分钟)之间被认为是中度增加的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按照新术语,更高的水平被认为是蛋白尿严重增加。
蛋白尿的机制可分类以下几种
肾小球性
肾小管性
溢出性
功能性
肾小球性蛋白尿由肾小球疾病产生,多有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过多的血浆蛋白(有时总量很大)进入滤液中。
肾小管性蛋白尿发生在肾小管间质疾病,此时近端小管重吸收蛋白功能受损,导致蛋白尿(主要为小分子蛋白,如免疫球蛋白轻链,而不是白蛋白)。 病因往往伴随其他肾小管功能缺陷(如丢失碳酸氢盐,葡萄糖尿、氨基酸尿),有时合并肾小球病理改变(同样可导致蛋白尿)
溢出性蛋白尿发生机制为尿中存在过多的小分子血浆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
功能性蛋白尿发生在肾脏血流增多时(如运动、发热、高输出型心力衰竭),可输送过多的蛋白质到肾单位,结果尿中蛋白也增多(通常<1g/d)。当肾血流量正常后,功能性蛋白尿可消失。
体位性蛋白尿是一种良性改变(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蛋白尿主要在病人站立位时出现。在行走时(往往直立),尿中蛋白含量多,平卧时尿中蛋白含量少。功能性蛋白尿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干预。
结局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往往是持续性的(连续监测可持续阳性),而且,当蛋白尿达到肾病综合征范围,可导致明显的蛋白丢失。尿蛋白对肾脏有毒性,可导致肾损伤。
蛋白尿的病因
病因可根据发病机制分类。蛋白尿最常见的病因为肾小球疾病,典型的表现是以肾病综合征出现(见表蛋白尿的原因)。
成人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儿童蛋白尿最常见的病因为:
微小病变肾病(在年龄较小的儿童)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在年龄较大的儿童)
蛋白尿的评估
病史和体格检查
检查
尿试纸检查主要检测白蛋白。沉淀技术例如加热或使用磺基水杨酸可检测所有蛋白。因此,偶然发现的孤立性蛋白尿通常是白蛋白尿。试纸法对测量微量白蛋白不敏感,因此试纸法出现尿蛋白阳性往往提示显性蛋白尿。试纸法也无法测定小管性蛋白尿或溢出性蛋白尿中的小分子蛋白。
尿试纸法测定阳性(不管为蛋白或其他成分)的病人应常规行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常规异常(如管型或异形红细胞提示肾小球肾炎,出现尿糖、尿酮或两者兼有提示糖尿病)或病史及体格检查异常(如外周水肿提示肾小球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
若尿检正常,则可根据复查尿蛋白结果来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如果再无蛋白尿出现,尤其是在近期有剧烈运动、发热或心力衰竭恶化的病人,则很可能是功能性蛋白尿引起。持续的蛋白尿阳性则提示肾小球疾病,需要到肾脏病专科医师就诊 (1),行进一步检查。 进一步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肌酐、葡萄糖、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见评估肾脏功能); 尿蛋白定量(可收集24小时尿或测随机尿尿蛋白/肌酐),肾脏大小(超声或CT)。 在大多数肾小球病患者中,蛋白尿在肾病范围内(> 3.5 g/天或尿蛋白/肌酐比值 > 3.5,通常与 24 小时尿蛋白相关)。
其他检查如血脂、补体、冷球蛋白、乙肝及丙肝血清学、抗核抗体、血/尿蛋白电泳、HIV检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检测。如果依靠这些无创检查不能诊断(事实也经常如此),则需行肾活检。 无法解释的蛋白尿及肾衰竭,尤其发生在老年人时,原因可能为骨髓增生异常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或淀粉样变。
在<30岁的病人中,需考虑体位性蛋白尿的可能。诊断该病需收集两次尿,一次尿为7am至11pm(昼尿),一次为11pm至7am(夜尿),如果昼尿蛋白大于正常值(或尿蛋白/肌酐>0.3),且夜间样本中的尿蛋白不超过正常蛋白值,则诊断得到确认。
评估参考文献
1.KDIGO 202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lomerular Diseases.Kidney Int 100(4):Supplement, S1-S276, 2021.
蛋白尿的治疗
治疗因病因不同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