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概述

作者:Gloria F. Gerber, MD,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Division of Hematology
已审核/已修订 4月 2024
看法 进行患者培训

在正常寿命结束时(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RBC)被从循环系统中清除。溶血被定义为红细胞提早被破坏,因而红细胞寿命缩短(<120天)。当骨髓造血不能代偿寿命缩短的红细胞时,便发生贫血,这种情况称之为失代偿性溶血性贫血。如果骨髓造血能够代偿,则称之为代偿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概述

溶血的分类可以根据溶血是否为

  • 外在:致病因子来源于红细胞之外;RBC外在疾病常是获得性的。

  • 内在: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内在异常(见表溶血性贫血)通常是遗传性的。

非红细胞源性疾病

红细胞外源性疾病的病因有

传染性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引起溶血性贫血:

  • 毒素的直接作用(例如, 产气荚膜梭菌

  • 生物体对红细胞的侵袭和破坏(例如,疟原虫 物种巴尔通 物种,巴贝虫属 物种)

  • 抗体产生(例如,Epstein-Barr 病毒、支原体)。

  •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由产志贺毒素的 大肠杆菌

红细胞源性疾病

可引起溶血的红细胞内源性缺陷包括以下异常:

  • 红细胞膜

  • 细胞代谢

  • 血红蛋白结构

异常情况包括

某些红细胞膜蛋白(alpha-和beta-血影蛋白、蛋白4.1、F-肌动蛋白、锚蛋白)数量和功能异常引起溶血性贫血。

表格
表格

溶血性贫血的病理生理学

溶血性贫血可能是

  • 急性

  • 慢性

  • 暂时的

溶血性贫血也可以是

  • 血管外

  • 血管内

  • 以上两者都用

正常红细胞代谢过程

衰老的红细胞失去细胞膜并被脾脏、肝脏和骨髓中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从循环中清除。 血红蛋白在这些细胞中主要通过血红素加氧酶系统分解。铁是可以存储和再利用的,亚铁血红素降解为胆红素,在肝脏中结合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并分泌到胆汁中。

血管外溶血

大多数病理性溶血为血管外溶血,被破坏的或异常的红细胞经血液循环被脾脏及肝脏清除。脾脏通过破坏轻度异常的红细胞或温抗体型红细胞而参与溶血的发生。增大的脾脏会阻留正常的红细胞。显著异常的红细胞或被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或补体(C3)包被的红细胞在脾脏和肝脏内被破坏,这(由于其大的血流量)可以有效地清除受损细胞。在血管外溶血中,如果采血时未加温,外周血涂片将显示微球细胞或冷凝集素、红细胞凝集。

血管内溶血

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过早破坏的重要原因,当细胞膜受到多种不同机制的严重破坏时,会发生溶血,包括

  • 免疫现象

  • 直接创伤(如血红蛋白尿)

  • 剪切应力(例如机械心脏瓣膜有缺陷)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毒素(例如梭菌毒素,毒蛇咬伤)

血管内溶血可引起血红蛋白血症,此时释放到血浆中的血红蛋白超过了血浆结合珠蛋白(一种血浆中浓度约为100mg/dL (1.0 g/L)的蛋白)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血管内溶血就会导致血红蛋白血症。因此,血管内溶血减少了未结合的血浆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血症时,未结合的血红蛋白二聚体经滤过作用进入尿液,并在肾小管细胞被重吸收,当超过重吸收能力时则出现血红蛋白尿。铁从分解代谢的血红蛋白中释放出来,在肾小管细胞中转变成含铁血黄素,部分铁被重吸收进而再利用,一部分含铁血黄素随肾小管细胞脱落,进入尿液。

溶血的后果

当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的能力超过肝脏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时,就会发生未结合(间接)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胆红素的分解代谢可引起粪便中的粪胆素和尿液中的尿胆原增加,有时可产生胆石症

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 对随之而来的贫血的反应导致骨髓加速红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导致网状红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溶血性贫血的全身表现与其他贫血类似,包括苍白,乏力,头晕和虚弱。巩膜黄染和/或黄疸也可发生,且脾脏可能会增大。多种形式的溶血性贫血都会导致血栓形成。

溶血危象 (急性、严重溶血)不常见;它可能伴有寒战、发热、背部及腹部疼痛、及休克。血红蛋白尿则引起红色尿或淡棕色尿。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 外周血涂片和网织红细胞计数

  • 血清胆红素(间接)、乳酸脱氢酶 (LDH) 和结合珠蛋白

  • 有时抗人球蛋白(库姆斯)试验和/或血红蛋白病筛查

  • 尿液分析

在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的患者中,要考虑溶血的可能。若怀疑溶血,应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并检测血清胆红素、乳酸脱氢酶(LDH)和触珠蛋白。外周血涂片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是诊断溶血最重要的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或血红蛋白病筛查(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帮助确定溶血的原因根据上述实验室调查的结果。然而,在一些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由于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髓衰竭等因素,网织红细胞计数未能增加,从而导致血液急症。由于缺乏预期的补偿(网织红细胞减少症),因此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治疗。

红细胞形态异常常提示存在溶血,并可提示溶血的病因(见表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外周涂片上存在球形红细胞提示溶血是血管外原因,例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而裂片红细胞或其他碎片红细胞的存在提示血管内原因,例如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或瓣膜溶血)。其他具有提示性的发现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触珠蛋白减少以及尿尿胆素原的存在。

结合珠蛋白水平可因肝细胞功能障碍而降低,也可因全身性炎症而升高。尿含铁血黄素提示血管内溶血。尿血红蛋白,如血尿和肌红蛋白尿,在试纸检测中可产生正联苯胺反应;它可通过显微尿液检查中发现红细胞缺失与血尿区分开来。游离的血红蛋白可使血浆呈淡棕色,在血液离心后常较明显;而肌红蛋白则不会。

一旦确诊为溶血,应进一步明确病因。在溶血性贫血中为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 考虑危险因素(如,地理位置、家族史,基础疾病)。

  • 检查患者有无脾肿大。

  • 如果初步实验室检查未发现病因,则进行直接抗球蛋白(直接 Coombs)试验

大多数溶血性贫血可引起其中一项指标的异常,因此检测结果可以指导进一步的检测。

其他可助于明确溶血原因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 血红蛋白定量电泳和液相色谱法(HPLC)

  • 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 流式细胞检测

  • 冷凝聚试验

  • 渗透脆性试验

  • 膜病和酶病的基因检测

  • 如果考虑血栓性微血管病, ADAMTS13 活动性、腹泻时进行志贺毒素检测,如结果为阴性,则考虑进行补体调节基因测序和 H 因子自身抗体检测

直接抗人球蛋白(直接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是用来确定红细胞膜表面是否结合抗体(IgG)或补体(C3)。患者的红细胞与抗体IgG和补体C3共同孵育。如果抗体IgG或补体C3结合到红细胞膜上,则发生凝集反应,结果即为阳性。阳性结果表明存在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果患者在过去3个月内接受了输血,阳性结果也可能代表输血红细胞的同种异体抗体(通常发生在急性或延迟性溶血反应中)

间接抗人球蛋白(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红细胞(RBC)的IgG抗体。将患者血清与试剂RBC一起孵育;然后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针对人IgG的抗体或人抗IgG)。如果发生凝集,表明存在抗红细胞IgG抗体(自身抗体或同源抗体)。该试验也用来确定自身抗体的特异性。

表格
表格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根据特定的溶血机制给予治疗。

糖皮质激素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初次治疗中有效。输血 用于有症状的贫血或网织红细胞减少症的患者。

在一些情况下,切脾是有效的,尤其当脾脏滞留是导致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果可能,尽量在接种以下疫苗后2周再进行脾切除术:

冷凝集素病中,建议避免感冒,需在输血前加温血液。长期持续性溶血的患者需补充叶酸。

quizzes_lightbulb_red
Test your KnowledgeTake a Quiz!
下载默沙东 诊疗手册应用程序!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下载默沙东 诊疗手册应用程序!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下载默沙东 诊疗手册应用程序!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