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在对创伤、循环免疫复合物、血管炎或高凝状态的反应中,心瓣膜及其邻近的心内膜上有无菌性血小板和纤维素血栓的形成。出现全身动脉栓塞的症状。诊断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阴性血培养。治疗包括使用抗凝剂。
心内膜炎通常指心内膜的感染(即感染性心内膜炎)该术语也包括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其心瓣膜上和邻近的心内膜上形成无菌的血小板和纤维素血栓。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时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和非感染性心内膜炎两者均可引起栓塞现象和心功能的损害。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很少见,通常在尸检时作出诊断(1)。临床诊断是基于一系列临床发现,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1.Hurrell H, Roberts-Thomson R, Prendergast BD: Non-infective endocarditis.Heart 106(13):1023–1029, 2020. doi: 10.1136/heartjnl-2019-315204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
赘生物是由机体的创伤而不是感染所致。它们在临床上可能不被检出,或成为一个感染的病灶(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栓塞或瓣膜功能损害。瓣膜破坏并不常见。
导管经过右心可能损伤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导致血小板和纤维素附着于损伤的部位。在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能引起易碎的血小板和纤维素赘生物沿瓣叶关闭缘分布(Libman-Sacks病变)。这些病变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瓣膜阻塞或反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狼疮抗凝、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卒中、自发性流产、网状青斑)也可导致无菌性心内膜赘生物和体循环栓塞。肉芽肿伴多血管炎、艾滋病毒感染, 或者 新冠肺炎很少导致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消耗性心内膜炎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和体征
除非赘生物的大小和位置引起瓣膜功能障碍,有时甚至引起呼吸困难和/或心悸,否则其本身很少会引起症状。 症状是由于栓塞所致,并取决于受累的器官(如,脑、肾脏、脾脏)。有时存在发热和心脏杂音。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后
预后一般不良,因为原患的疾病比心脏本身的病变更严重。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抗凝治疗
基础疾病的管理
除非脑成像发现病变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否则治疗应包括长期肝素抗凝治疗(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低分子量)。直接口服抗凝血剂(DOAC)和华法林不被认为有效,尽管在这种罕见的情况下还没有进行对比试验。
如可能,原发疾病应予以治疗。
关键点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比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
对诸如创伤,循环免疫复合物,血管炎或高凝状态等因素的反应,在心脏瓣膜上形成了无菌的赘生物。
无菌赘生物可造成栓塞或感染,但很少损害瓣膜或心脏功能。
评估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培养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预后主要取决于潜在的病因,通常是严重的疾病。
治疗方法通常是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