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 是合成的抑菌抗生素,竞争地抑制p-氨基苯甲酸转化为二氢叶酸,二氢叶酸是细菌叶酸合成所必需,最后可合成嘌呤和DNA。人类不能合成叶酸,但可以从饮食中获取,所以人类的DNA合成影响较少。
磺胺类药物包括:
磺胺米隆
乙酰磺胺
磺胺嘧啶
磺胺多锌
磺胺甲二唑
磺胺甲噁唑
氨苯磺胺
柳氮磺胺吡啶
磺胺异噁唑
磺胺类药物有三种,即磺胺异噁唑、磺胺甲二唑和柳氮磺胺吡啶。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组成复合制剂(TMP-SMX)。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联用,可口服。
可外用的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嘧啶银和玛非尼德烧伤膏、磺胺阴道膏和栓剂,以及磺胺乙酰胺眼药。
耐药性
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在广泛传播,耐一种磺胺药意味着耐全部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多数磺胺类药物口服易吸收,烧伤后可局部用药。磺胺类药物可以到达全身各部分。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磺胺药物竞争性与白蛋白上胆红素结合位点结合。
磺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磺胺抗菌谱广,对以下细菌有抗菌活性:
多种革兰阳性菌、多种革兰阴性菌
Plasmodium 和 Toxoplasma 属。
柳氮磺胺吡啶口服能用来治疗炎症性肠病。
磺胺类最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如用于治疗诺卡菌病、尿路感染和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
局部使用磺胺药用来治疗以下情况:
磺胺类药物禁忌症
磺胺类禁用于既往有过敏反应患者或有卟啉病。
磺胺类药物不能清除咽炎患者的A组链球菌,所以磺胺药不能用于A组链球菌引起的咽炎。
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磺胺类药物
关于磺胺类药物和出生缺陷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不一。用磺胺类药物进行的动物研究显示出一定的风险,尚未对孕妇进行充分的研究。
临近分娩和哺乳期母亲禁用磺胺药,<2月婴儿也同样禁用(除了联合乙胺嘧啶辅助治疗先天性弓形虫外)。在孕期临近分娩和新生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提高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加胎儿和新生儿核黄疸的风险。
磺胺药能进入乳汁。
磺胺类药物的治疗副作用
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由口服或有时外用磺胺类药物引起;影响包括
过敏反应,例如皮疹、史-约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脉管炎、血清病、药物热,过敏反应、血管水肿
结晶尿、少尿、无尿
血液学的反应,如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患者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核黄疸
光敏感
神经影响,失眠、头痛
磺胺药物治疗后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炎、静止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被激活,可能恶化卟啉病。
不同的磺胺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但通常有交叉过敏。
磺胺药能减少肠道吸收叶酸,炎性肠病患者使用磺胺药可以出现叶酸缺乏,原因是药物导致肠道吸收叶酸减少,尤其饮食摄入也缺乏者。
磺胺米隆可以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原因是抑制碳酸酐酶。
磺胺类药物的给药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结晶尿,临床医生应给患者充分水化治疗(如每天尿液出量在1200~1500mL)。磺胺药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但应当监测血浆峰浓度,磺胺甲噁唑浓度不得超过120mcg/mL。
磺胺类药物会增强磺脲类药物作用(随之出现低血糖);增强苯妥英药物疗效(不良反应上升)及增强香豆素抗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