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小肠正常吸收入血而引起的疾病。
一些特定的疾病、感染以及外科手术会导致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会引起腹泻、体重减轻、量多且恶臭的大便。
诊断基于典型临床表现以及便检,有时需取小肠内膜组织标本检查。
治疗方案取决于病因。
吸收不良的病因
正常情况下,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入血。
如果疾病影响以下方面,可能会出现吸收不良
影响食物消化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问题
吸收问题
吸收不良的症状
未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大量排出,或者因不充分吸收造成的营养缺乏,均可产生吸收不良的症状。
吸收不良的最常见症状有
久泻不止
如果消化道内的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会含有过量脂肪,颜色浅、软而量多、油腻且非常难闻(这种粪便称为脂肪泻)。这种粪便可粘附在抽水马桶壁上或浮在水面,难以被水冲掉。糖吸收不良会出现暴发性腹泻、腹胀和胃肠胀气。
消化吸收不良能引起所有营养物质缺乏或分别引起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吸收不良患者通常体重减轻,或者尽管已摄入足够量的食物,但难以维持体重。女性月经可能停止。
症状因具体缺陷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全身任何部位肿胀、液体积聚(水肿)、皮肤干燥和脱发。贫血(因维生素或铁缺乏引起)可导致乏力和虚弱。
吸收不良的诊断
医生对患者病史和症状的评估
检查以确认症状(如验血和便检)
检查以诊断病因(如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当出现慢性腹泻、营养物质缺乏及体重下降,而进食又基本正常时,就要考虑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可能。老年人的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检查以测定粪便中的脂肪
目视检查粪便
血液化验
收集超过3天的粪便标本,直接测定其中脂肪含量的便检是诊断脂肪吸收不良最可靠方法,该症状存在于几乎所有吸收不良疾病中。每天粪便中脂肪含量超过7克就可确诊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检测出粪便中的脂肪,而且不需要收集3天的粪便量。
分别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粪便标本。分别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粪便标本,粪便中有未消化食物片段提示食物通过肠道过快。如患者有黄疸,粪便中脂肪增多,提示胆汁产生或分泌减少。如果在显微镜下发现寄生虫或虫卵,提示消化吸收不良是由寄生虫感染所致。
血液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用来检测其他特定物质(如乳糖或维生素 B12)的吸收不良。
医生确认患者患有吸收不良疾病后,可通过检查诊断病因:
活检
影像学检查
胰腺功能检查
有时需活检来检查小肠黏膜有无异常。经口内镜(带有光源和照相机的可弯曲可视导管,通过该导管可插入小钳子)插入小肠可获取组织标本。
可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视频胶囊内镜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或 X 线钡餐检查。
当怀疑吸收不良是由于胰腺分泌消化酶不足,需作胰腺功能试验。这类试验有些既复杂,又费时,还有创伤性。有一项试验是经口插入细管子到小肠,收集含有胰腺分泌物的小肠液供分析。另一试验是让患者吞服需要胰酶消化的食物,然后从尿液中检测其消化产物。然后从尿液中检测其消化产物。近期,医生已开展更加简单和方便的测试来测定粪便中特定胰酶的水平。
也可进行其他诊断性检查(包括消化细菌培养、某些血液检查或呼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