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肠肽瘤是一种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非beta胰岛细胞瘤,可导致水样腹泻、低钾血症和胃酸缺乏(WDHA综合征)。测定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可用于诊断。使用CT和超声内镜进行肿瘤定位。治疗需行手术切除。
血管活性肠肽瘤 是一种胰腺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胰岛细胞。在这些肿瘤中,一半以上是恶性的,有些在诊断时可能相当大(7厘米)。在6%的患者中,血管活性肠肽瘤为多发性内分泌瘤的表现之一。
血管活性肠肽瘤的症状和体征
血管活性肠肽瘤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大量水样泻(禁食期间粪便量 > 750~1000 mL/d,非禁食期间 > 3000 mL/d)、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脱水。一半患者存在持续性腹泻;其余患者腹泻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诊断前,约33%患者的腹泻时间 < 1年,25%的腹泻时间 ≥ 5年 (1)。
常见症状有嗜睡、肌无力、恶心、呕吐及痉挛性腹痛。
20%患者腹泻期有与类癌综合征 相似的面部潮红。
症状和体征
1.Una Cidon E.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secreting tumour: An overview.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22;14(4):808-819.doi:10.4251/wjgo.v14.i4.808
血管活性肠肽瘤的诊断
确定为分泌性腹泻
血清血管活性肠肽 (VIP) 水平
超声内镜、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核素检查定位
诊断血管活性肠肽瘤需要确定其腹泻为分泌性(粪便渗透压应接近血浆渗透压,而所测粪便渗透压为粪便Na和K浓度之和的2倍)。必须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分泌性腹泻,尤其是滥用泻药(见腹泻的检测)。需检测患者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理想状态是在腹泻发作期检测)。如果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明显升高则可以明确诊断,轻度升高也可见于短肠综合征和炎症性疾病。
血管活性肠肽水平较高的患者应行肿瘤定位检查,如超声内镜、PET、奥曲肽放射性核素显像或动脉造影以明确转移灶。
需测量血电解质和进行全血细胞计数。≤ 50%的患者存在高血糖及糖耐量受损。50%的患者发生高钙血症。高钙血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促成因素可能包括严重脱水、并发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MEN)和肿瘤分泌的钙促肽(1)。
诊断参考文献
1.Una Cidon E.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secreting tumour: An overview.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22;14(4):808-819.doi:10.4251/wjgo.v14.i4.808
治疗血管活性肠肽瘤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奥曲肽 或者 兰瑞肽
病灶局限者手术切除
首先应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须给予碳酸氢盐以补充粪便中碱性液体的丢失,防止酸中毒。补液后粪便中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会增加,所以继续静脉补充可能变得较为困难。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通常可以控制腹泻,但可能需要大剂量。最初对奥曲肽有反应的患者可能受益于长效 奥曲肽 制剂或兰瑞肽。患者使用 奥曲肽 或者 兰瑞肽 可能还需要服用补充胰酶,因为这些生长抑素类似物会抑制胰酶的分泌。
50%局限性肿瘤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对于有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全部可见病灶可以获得暂时性的症状缓解 (1) 。
联合使用链脲佐菌素和多柔比星可减轻腹泻并使肿瘤体积缩小,有效率50%~60%。正在研究中的血管活性肠肽瘤的化疗药物包括基于替莫唑胺的药物、依维莫司和舒尼替尼(1)。化疗不能治愈血管活性肠肽瘤。
治疗参考文献
1.Azizian A, König A, Ghadimi M.Treatment options of metastatic and nonmetastatic VIPoma: a review.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22;407(7):2629-2636.doi:10.1007/s00423-022-02620-7
关键点
超过一半的血管活性肠肽瘤是恶性的。
水样腹泻(通常是1~3 L/日)是常见的,往往造成电解质紊乱和/或脱水。
水样腹泻患者应进行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测定(理想状态是在腹泻发作期检测)。
通过超声内镜、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或奥曲肽闪烁显像或动脉造影来定位肿瘤。
治疗时,尽可能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及用奥曲肽控制腹泻症状。
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可以采用依维莫司或舒尼替尼等分子靶向疗法治疗,或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更具细胞毒性的化疗组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