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的特征是触痛、硬结、红色至紫色丘疹和斑块,真皮上部明显水肿,中性粒细胞密集浸润。其病因不明。它常伴发潜在的恶性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 诊断通常通过皮肤活检。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选择秋水仙碱或碘化钾治疗。
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的病因
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可因多种疾病引起(见表格 与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相关的疾病和药物)。它通常被分为3类:
经典型
癌症相关
药物引起的
约20%的患者有潜在的肿瘤(1),其中许多是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皮肤病通常先于癌症诊断。
经典的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主要影响 30 至 60 岁的女性。而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晚 。
病因尚不明确。不过,Th1型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2和IFN-gamma,可能在皮损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病因参考文献
1.Cohen PR.Sweet's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n 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 Orphanet J Rare Dis.2007;2:34.Published 2007 Jul 26.doi:10.1186/1750-1172-2-34
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的症状和体征
患者有发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出现痛性、压痛、水肿的红色至紫色斑块或丘疹,最常见于面、颈和上肢,尤其是手背。丘疹和结节可能融合形成斑块。口腔损害也可以出现。皮损通常成批发生,可能呈环形分布。每批皮损出现前常会有发热,并持续数天至数周。偶见大疱,脓疱也可出现。
不太常见的变体包括可形成溃疡并类似于坏疽性脓皮病的大疱型,以及涉及皮下脂肪的皮下型,通常具有 2 至 3 厘米的红斑结节,通常影响四肢。当出现在下肢时,该型与 结节性红斑类似。
皮肤外表现较少见可累及眼睛(比如:结膜炎、巩膜外层炎、虹膜睫状体炎)、关节(比如:关节痛、肌痛、关节炎)和内脏器官(比如:嗜中性肺泡炎,无菌性骨髓炎,精神或神经系统改变,一过性肾、肝和胰腺功能不全)受累。
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的诊断
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的治疗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的治疗包括全身用糖皮质激素,主要是强的松0.5~1.5mg/kg po qd,持续3周以上再减量。 秋水仙碱0.5mg po tid或碘化钾 300mg po tid是可选择的疗法。也推荐使用退热药。
对于困难病例,可以口服氨苯砜、吲哚美辛、氯法齐明或环孢素。
用于难治性疾病的其他治疗包括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沙利度胺、米诺环素和霉酚酸酯。
对于局限性受累者,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比如,曲安奈德)可能会有帮助。
关键点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可发生于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经典型),或使用某些药物后(药物诱发型),但约25%的患者有潜在的肿瘤(癌症相关型),通常是血液系统肿瘤。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诊断基于皮损特点和相关疾病表现或用药,必要时活检明确。
多数患者需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选择秋水仙碱或碘化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