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持续性的慢性的引流物(大于6周)和鼓膜化脓性穿孔。症状为无痛性耳漏且伴有传导性耳聋。并发症包括耳内息肉,胆脂瘤和其他感染。治疗需要每日几次彻底清洗耳道,仔细祛除肉芽组织,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严重的病人需应用抗生素和手术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机械性外伤、热或化学灼伤、气流伤或医源性损伤(如鼓膜切开通气管置入术后)引起。而且,伴有颅面畸形的患者(例如Down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唇裂和(或)腭裂,,22q11.2缺失[又称速心面综合征、Shrpintzen综合征、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DiGeorge综合征])发病率增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洗澡、游泳水进入中耳后加重。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和与生活在低资源社区相关的不良卫生状况也会加剧症状。
感染常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或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导致无痛性的,化脓性的,有时有臭味的耳溢液。持续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引起中耳的破坏性病变(如砧骨长突的坏死)或耳内息肉(肉芽组织通过鼓膜穿孔脱出到耳道)。耳内息肉表示病变较严重,多数提示为胆脂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 绿脓杆菌 感染很常见。
A 胆脂瘤 是在中耳、乳突或上鼓室中形成的上皮细胞生长。溶解酶,如胆脂瘤产生的胶原酶,可以破坏周围的骨和软组织 (包括鼓膜)。胆脂瘤本身也是感染的孳生处;化脓性迷路炎,面瘫,颅内脓肿都可能发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
临床评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和特征。对排出物的样本进行培养。
怀疑有胆脂瘤或其他并发症(发热,或眩晕,或耳痛)时要做CT或MRI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显示颞骨内和颅内的病变(如迷路炎,听骨和颞骨的腐蚀,脓肿)。如果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肉芽组织,应进行活检以排除复发性肿瘤。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
祛除肉芽组织
胆脂瘤的手术治疗
除非患者正在接受抗生素耳部治疗,否则必须采取干耳预防措施。防止耳部干燥的预防措施包括在洗澡和淋浴时堵住外道(例如,使用沾有凡士林的棉球)以及避免游泳。
每天两次向患耳滴入 4 至 5 滴外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溶液,持续 10 至 14 天。不应给患有鼓膜穿孔或鼓膜置管的患者开具含有氨基糖苷类(如新霉素、妥布霉素)或多粘菌素的滴耳液,因为这些药物有潜在的耳毒性。
当出现肉芽组织时,用显微器械祛除肉芽组织,或用硝酸银棒烧灼。予环丙沙星和地塞米松滴耳7~10天。有时需给予环丙沙星和地塞米松治疗 10 至 14 天,而无需清创。尽管进行了适当的局部治疗,肉芽组织仍然存在或继续复发时,应进行活检以排除肿瘤。
病变加重时需要全身的抗生素治疗,阿莫西林每8小时服用250~500mg,共10天,或三代头孢菌素,随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对治疗的反应来调整抗生素。
有上鼓室或鼓膜边缘性穿孔和鼓膜慢性中央性穿孔的病人应考虑行鼓室成形术。鼓室成形术也应可能修复中断的听骨链。
胆脂瘤必须手术清除,并且必须重建中耳。因为经常有复发,中耳的重建(采用开放性手术或小直径耳内、镜完成)常在6到12个月后的二期手术完成。
关键点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伴有持续性鼓膜穿孔和反复的耳内流脓。
中耳结构的破坏逐渐发展;偶侵及颞骨内或颅内结构。
首先,用外用抗生素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恶化,则采用全身抗生素治疗。
部分鼓膜穿孔和听骨链破坏的病例需手术治疗,术中如见胆脂瘤需彻底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