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肾脏功能恶化,通常是暂时性的。诊断依据于造影剂检查后的24~48小时血肌酐水平的进行性升高。治疗为对症处理。在注射碘造影剂前后进行等渗盐水大量水化可能有助于预防。
(参见小管间质疾病概要。)
造影剂肾病是碘化造影剂引起的 急性肾小管坏死, 所有这些都是肾毒性。然而,较新的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比老的制剂风险小,后者渗透压为约1400至1800mOsm/kg(或 mmol/kg)。 第二代非离子低渗造影剂剂(如碘海醇,碘帕醇)渗透压为500~850 mOsm/kg(或 mmol/kg),但这仍高于血渗透压。碘克沙醇是一种较新的等渗剂,其渗透压为290 mOsm/kg(或mmol/kg),约等于血液渗透压。
关于造影剂毒性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但怀疑可能与肾血管收缩联合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有关,可能通过活性氧的形成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肾功能通常在后期恢复正常。
造影剂肾病的危险
造影剂肾病的诊断
血清肌酐测定
诊断依据于造影剂检查后的24~48小时血肌酐水平的进行性升高。
股动脉插管介入术后患者,造影剂肾病与肾动脉粥样硬化栓塞鉴别较为困难。可以提示肾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的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术后>48小时延迟发作血肌酐升高
其他肾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发现存在(例如,下肢或脚趾的变蓝的网状青斑)
肾功能不全持续存在持续下降
一过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嗜酸性粒细胞尿和低补体水平(高度考虑肾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时检测)
造影剂肾病的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基本为支持治疗。
造影剂肾病的预防
预防包括尽可能避免使用造影剂(如不使用CT诊断阑尾炎),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必须使用对比剂时选用非离子型渗透压最低的造影剂。
建议造影后予以等渗氯化钠(即154 mEq/L或mmol/L)轻度扩容;以1 mL/(kg•h)速度由造影前6~12个小时,持续到造影结束后6~12小时。对于门诊手术,可在手术前一小时给予 3 mL/kg 等渗盐水,手术后 4 至 6 小时给予 1 mL/kg 等渗盐水。碳酸氢钠(钠HCO3)溶液也可以注入,但没有证明比生理盐水更优越。在先前存在轻度肾病患者予小剂量造影剂,容量扩张可能是最有效的。容量扩张避免用于心衰患者。在操作过程前后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乙酰半胱氨酸,一种抗氧化剂,有时给予高危患者,但没有证明获益。
与其他侵入性较小的策略相比,围手术期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预防慢性肾病患者和需要高剂量造影剂的患者的急性肾损伤方面没有明显的益处;而且,它并不实用。因此,不建议使用此方法。需要造影剂的终末期肾病定期血液透析患者在手术后不需要补充预防性血液透析。
关键点
虽然大多数患者使用碘造影剂后恢复,而无临床后果,所有这些造影具有肾毒性。
造影检查后的24~48小时血肌酐水平升高,应疑似造影剂肾病。
降低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尤其是高危患者,通过尽量少开展、减少剂量和尽可能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