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是由于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念珠状链杆菌或Spirillum minus小螺旋菌引起的。链杆菌型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丘疹和关节痛。螺旋菌型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疼痛和局部性淋巴腺炎。可以通过临床诊断,但确诊需要通过培养(链杆菌型)或有时通过抗体滴度上升。治疗使用青霉素或多西环霉素。
10%的鼠咬伤的人可感染鼠咬热。然而也可能无鼠咬史。鼠咬热通常由鼠咬伤导致,但也可由任何啮齿类动物或捕食啮齿动物的肉食动物咬伤所致。链杆菌型和螺菌型均主要发生于居住拥挤的市民和医学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典型的病原体因地理区域而异:
美国和欧洲:通常是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亚洲:通常是螺旋形革兰氏阴性杆菌 Spirillum minus
链杆菌鼠咬热
这是一种由多形的革兰阴性杆菌--- S. moniliformis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鼠咬热。该流行病与饮用被S. moniliformis念珠状链杆菌(哈佛希尔热)污染的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有关,但感染通常是由野生大鼠或小鼠咬伤所致。鼬鼠和其他啮齿动物也可传染此病。
原发性伤口通常很快愈合,但经1~22日(常<10日)潜伏期后,可突然发生病毒样综合征,引起寒战、发热、呕吐、头痛以及背和关节痛。大多数病人在三天后手足部出现麻疹样、小泡样皮疹。许多患者在1周内发生移行性多关节痛或脓毒性关节炎,通常不对称地累及大关节,若不治疗可持续数日或数月。发热可重新出现,不规则的持续数周或数月。
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关节炎,以及脑和其他组织的脓肿罕见,但很严重。部分病人可感染心包积液和羊水。
哈佛希尔热(流行性关节红斑)与经皮肤感染的鼠咬热类似,但其咽炎及呕吐症状更明显。
小螺旋菌鼠咬热(Sodoku)
S. minus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状杆菌。感染是通过老鼠咬伤或偶尔被老鼠咬伤而获得的。吞食该微生物不会致病。如果伤口最初很快愈合,但经过4~28天(通常>10天)的潜伏期后,咬伤部位可出现炎症复发,并伴有回归热和局灶淋巴结炎。红棕色的皮疹有时会发展成荨麻疹样皮疹,但不及链杆菌性皮疹明显。全身症状常伴有发热,但关节炎罕见。如不治疗,发热2- 4天为一个周期,通常在4- 8周内复发,但周期性发作很少>1年。
鼠咬热的诊断
临床评估
培养(链球菌型),有时抗体滴度上升
鼠咬热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的。这两种形式通常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区分:
咬伤部位:链球菌鼠咬热的咬痕部位(如果存在)通常愈合快,残留炎症极少,并且没有明显的局部淋巴结病,而螺旋形鼠咬热的咬痕部位持续存在,变硬并可能出现溃疡,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关节:在链球菌型鼠咬热中,迁徙性多关节痛很常见,某些患者发生大关节的化脓性关节炎,而在螺旋状鼠咬热中,关节表现很少见。
皮肤:链球菌鼠咬热的皮疹为四肢(尤其是手和脚)上的斑丘疹,瘀点或紫癜和出血性囊泡,触诊非常柔软。螺旋形鼠咬热的皮疹是红褐色斑疹,偶有荨麻疹。
链杆菌鼠咬热的确诊
血液或关节液中培养出致病菌可确诊链球菌鼠咬热。在第2或第3周可产生能检测到的凝集素,若滴度增高则有重要诊断价值。聚合酶链反应(PCR)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有助于诊断。白细胞计数介于6,000~30,000/mcL (6 ~ 30×109/L)。非密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性病研究实验室[VDRL]或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可能为假阳性。
确诊小螺旋菌鼠咬热
确诊小螺旋菌鼠咬热是通过
血液涂片或病变组织或淋巴结标本中直接检出小螺旋菌
吉姆萨染色或接种小鼠血液的暗视野检查
S. minus 不能在合成介质上培养,因此需要直接镜检。白细胞计数在5,000~30,000/mcL(5 ~ 30×109/L)之间。
半数患者的VDRL结果为假阳性。这种疾病很容易与疟疾或复发性疏螺旋体感染混淆,因为两者都以复发热为特征。
鼠咬热的预后
未经治疗,鼠咬热的病死率约为10%。
鼠咬热的治疗
青霉素或强力霉素
链球菌性大鼠咬伤热和螺菌性大鼠叮咬热的治疗是一个为期14天的抗生素疗程,通常从静脉注射抗生素开始,持续6至7天,然后改用口服抗生素。
静脉注射抗生素通常是以下之一:
青霉素 G 200,000 单位,每 4 小时一次
头孢曲松 1g, 每天一次
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较高剂量的静脉注射 青霉素G。
6或7天后,临床上有改善的病人可以改用以下一种口服抗生素来完成14天的疗程:
阿莫西林 500 mg,每天 3 次
氨苄西林 500 mg,每天 4 次
青霉素 V 500 mg,每天 4 次
口服抗生素可用于疾病较轻的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每 12 小时口服100mg强力霉素,持续 14 天。
有 念珠状链杆菌 心内膜炎的患者需要高剂量的青霉素G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治疗 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