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是源自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同的祖细胞的粒细胞(在其细胞质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 它们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包括
防御寄生虫感染
防御胞内细菌感染
调节急性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尤为重要。然而,尽管寄生虫感染常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在体外嗜酸性粒细胞可杀伤寄生虫,但在体内没有证据显示其可杀灭寄生虫。
虽然其具有吞噬功能,但嗜酸性粒细胞对胞内细菌的杀伤作用远不如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降解和灭活肥大细胞释放的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和支气管收缩)、溶血磷脂和肝素来调节急性过敏反应。
长期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以造成组织损伤,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T细胞通过分泌造血生长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3(IL-3)和白介素-5(IL-5),从而调节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尽管GM-CSF及IL-3也可增加其他髓系细胞的产生,但IL-5则特异性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
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含有主要碱性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这些蛋白对数种寄生虫及哺乳动物细胞均有毒性作用。这些蛋白可与 肝素结合 并中和其抗凝活性。 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可严重损害有髓神经元。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与其他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有显著差异,当过氧化氢和卤化物存在时可产生氧化自由基。 夏科-雷登晶体主要由磷酸脂酶B构成,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中(如,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可出现在痰、组织和粪便中。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正常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不一,但一般认为计数> 500/mcL (> 0.5 × 109/L)为有所增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特征为
轻度:(500~1500/mcL)(0.5-1.5 × 109/L)
中度:(1500~5000/mcL) (1.5-5 × 109/L)
重度: > 5000/mcL (> 5 × 109/L)
其与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有相反的昼夜变化,高峰出现在夜晚,低谷在清晨。
应激、应用beta-阻滞剂或糖皮质激素,或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期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会有所下降。
而在过敏性疾病、一些特定感染(主要为寄生虫)及许多其他的原因存在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半衰期是6~12小时,大多数嗜酸性粒细胞驻留在组织中(如,上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及子宫)。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最常见的情况是皮质醇增多症。数据有限,但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与呼吸变化之间存在关联 在2019冠状病毒病感染;然而,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是 SARS-CoV-2 肺病理学的一部分(1)。
参考文献
1.Lindsley AW, Schwartz JT, Rothenberg ME: Eosinophil responses during COVID-19 infections and coronavirus vaccination.J Allergy Clin Immunol 146(1):1–7, 2020.doi: 10.1016/j.jaci.2020.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