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

作者:Deborah M. Consolini, MD,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已审核/已修订 9月 2023 | 修改的 10月 2023
浏览专业版

母乳是新生儿和婴儿的理想食品。尽管婴儿可接受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但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美国儿科学会 (AAP) 建议可能的话在大约 6 月龄内只进行母乳喂养,之后引入固体食物喂养。其他组织建议父母在婴儿 4 个月至 6 个月龄之间,在继续母乳喂养期间引入固体食物。婴儿可开始食用固体食物的迹象包括良好的头部和颈部控制、在有支撑时能够坐直、对食物感兴趣、在用勺子喂食物时会张嘴并吞咽食物而不是将其推开。大多数婴儿在 6 月龄前开始出现这些迹象。不建议在 4 月龄之前引入固体食物。鼓励在 12 月龄之前引入含花生和含蛋食物,因为有证据表明这可能预防对这些食物产生过敏。

儿童年满 1 岁后,根据母亲的意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是,1 岁后,母乳喂养应辅以含固体食物和其他液体的全食。

有时无法进行母乳喂养(例如,如果母亲在母乳喂养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并且许多健康婴儿在配方奶粉喂养下长大。

(另见新生儿和婴儿的喂养概述分娩后 [产后] 期概述。)

母乳喂养的益处

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婴儿都有好处。母乳

  • 以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形式为婴儿提供必要的营养

  • 包含抗体白细胞,可保护婴儿免受感染

母亲第一次分泌的乳汁是称为初乳的稀薄黄色液体。初乳特别富含卡路里蛋白质白细胞抗体

初乳后产生的乳汁有助于保持适当的大便 pH 值和正常肠道细菌的适度平衡,从而保护婴儿免于发生细菌性腹泻。由于母乳具有保护性,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多种类型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母乳喂养似乎还可以防止某些慢性问题,例如过敏、糖尿病肥胖症克罗恩病。现在,大多数商业配方奶粉都添加了某些脂肪酸(花生四烯酸 [AR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使其与母乳更加相似,并可能促进配方奶喂养婴儿的神经发育达到最佳状态。

母乳喂养对母亲也有很多好处,例如

  • 帮助她与宝宝亲密贴近,这是奶瓶喂养做不到的

  • 让产妇分娩后更快地恢复

  • 为产妇提供一些长期健康获益

母乳喂养的长期健康获益包括降低肥胖骨质疏松症卵巢癌和某些乳腺癌的风险。

如果母亲遵循健康、多样化饮食,那么接受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婴儿不需要维生素或矿物质补充剂,但维生素 D 和某些情况下氟化物除外。仅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在 2 个月大后有出现维生素 D 缺乏的风险,尤其当他们是早产儿、或深肤色、或阳光暴露量有限(例如生活在北方气候环境下的婴儿)。在这些婴儿 2 个月大时开始给予维生素 D 补充剂。6 个月龄后,应给家中饮水中没有足够氟化物(补充或天然)的婴儿氟化物滴液。父母可以从当地的牙科医生或卫生部门处获得关于其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的信息。

6 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应饮用额外的白开水。白开水并无必要,它也可能导致血液中钠含量过低(一种称为低钠血症的疾病)。

母乳喂养的过程

在开始哺乳时,母亲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的姿势(坐姿或者几乎平躺)。母亲应能够舒服地从一侧乳房换为另一侧。婴儿面朝母亲。母亲用拇指和食指放在乳房上面,其他手指放在乳房下面来支撑乳房,并用乳头抵住婴儿下唇中部,这会刺激婴儿嘴巴张开(觅食反射)并含住乳房。由于母亲帮助把乳头和乳晕放到了婴儿口中,她就能确定乳头是在中间,这能防止乳头疼痛。在将婴儿从乳房前抱走时,母亲可将她的食指塞进婴儿的嘴里并轻轻压下婴儿的下巴,来中断吸吮。乳头疼痛是喂养的姿势不好引起的,预防比治疗更容易。

母乳喂养的姿势

母亲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的姿势。她可以坐着或几乎躺着,也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姿势抱住宝宝。母亲应该选择最适合她自己以及婴儿的姿势。不同姿势也可以交替使用。

常见的姿势是将婴儿放在大腿上,让婴儿面对母亲,腹部贴着妈妈的腹部。当宝宝吸吮左侧乳房时,母亲用左手托住他的头和颈部;当宝宝吸吮右侧乳房时,母亲用右手托住他的头和颈部。将宝宝抱至乳房水平,而不是让乳房去将就宝宝。支撑母子的东西非常重要。可以将枕头垫着妈妈的背部或放在她的手臂下。母亲把脚放在脚凳或矮茶几上,这可帮助她避免俯身压在婴儿身上。俯身可能会导致背部扭伤,进而导致含乳不当。枕头或叠着的毯子可以放在宝宝下面,起到支持作用。

起初,应用每一侧乳房喂养婴儿几分钟。母亲产生的反射被称为排乳反射,可触发乳房产奶。乳汁的产生有赖于足够长时间的吸吮,因此喂养的时间应该足够长,使产奶过程完全建立。在最初几周内,每次喂养时,应鼓励婴儿吸吮两侧乳房。但是有些婴儿在接受一侧乳房喂养时就会入睡。给婴儿拍背打嗝,并交换至另一侧乳房,有助于保持婴儿不睡着。在下一次喂养时,上次最后喂奶的那一侧乳房应该先喂。

生第一个小孩时,72~96 小时后乳汁分泌就完全建立起来了。将来再生孩子时,母亲会更早分泌乳汁。为了刺激乳汁分泌,在产后头几天内喂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 6 小时。要按需哺乳(对婴儿而言),而不是按时哺乳。同样,每次喂养的时间长短要适应婴儿的需要。婴儿应该按需喂养,24 小时中需喂养 8~12 次,但是喂养次数差异也是很大的。

有工作的母亲在家时可进行母乳喂养,当她们不在家时就让婴儿饮用已吸出并装在奶瓶中的母乳。如果要在 2 天内使用吸出的母乳,则应立即将吸出的母乳冷藏保存;如果要在 2 天后使用,则应立即将其冷冻保存。如果未在 4 天内使用冷藏的母乳,则应将其丢弃,因为细菌污染的风险较高。应将冷冻的母乳置于温水中解冻。不应在微波炉中加热母乳。

婴儿母乳喂养的并发症

母乳喂养引起的主要并发症

因为母亲无法准确说出婴儿的吃奶量,因此在分娩后 3 至 5 天时,母亲应带婴儿去看医生,以便医生能够了解母乳喂养的进展、对婴儿称重并回答任何问题。如果婴儿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院、或喂养不佳、或者如果父母有特别担心的问题,则母亲可能需要更早带婴儿去看医生。

医生使用喂养频率、含大小便的尿布数量、及体重增加量,来判断乳汁分泌是否充足。父母可通过尿布的数量大致判断婴儿是否吃到足够的奶。在出生后 5 天时,每天所用尿布的数量少于 6 片和/或排便次数少于 4 次,可能表示婴儿未吃到足够的奶。如果婴儿饥饿,并且每一两个小时就吃一次奶,但体重却没有随年龄和体形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很可能没有吃到足够的奶。母乳摄入不足的婴儿可能会脱水并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小婴儿或早产婴儿,或其母亲生病或分娩困难或需要手术的婴儿都可能存在喂养不足的风险。

母亲母乳喂养的并发症

(另见分娩后 [产后] 期概述。)

母乳喂养导致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乳房肿胀、乳头疼痛、输乳管堵塞、乳腺炎和焦虑症。

乳房肿胀是乳房中乳汁过度充盈而发生疼痛。肿胀会在产生乳汁(哺乳期)的早期阶段发生。有关缓解症状的方法,参见乳房肿胀

对于乳头疼痛,应检查母乳喂养期间婴儿的姿势。有时婴儿仅将乳头含入唇中并吮吸,这会使乳头疼痛。有关预防和缓解乳头疼痛的方法,参见母乳喂养

当未定时完全排出乳房中的乳汁时,会发生输乳管堵塞。堵塞会导致轻度触痛性肿块,在哺乳女性的乳房中可以摸到这些肿块。继续进行母乳喂养是疏通堵塞的最佳方法。虽然使用患侧乳房喂奶可能会疼痛,但是为了完全排空乳房,有必要频繁进行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养前,对受影响区域进行热敷或按摩可能有所帮助。此外,女性还可改变其母乳喂养姿势,因为根据婴儿相对于乳房的位置,乳房的不同区域会更好地排空。良好的哺乳胸罩很有用,因为带有钢圈或压缩肩带的普通胸罩可能会压迫输乳管。

乳腺炎是母乳喂养的产妇中可能发生的乳房感染,尤其是在充血或乳管堵塞的情况下。细菌可能会通过破裂或受损的乳头进入乳房并导致感染。感染区域触痛、发热和发红,该女性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和流感样酸痛。对于症状严重或未在 12 至 24 小时内减轻的女性,给予对母乳喂养的婴儿安全的抗生素。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女性可能会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以缓解症状。治疗期间,女性应继续进行母乳喂养。

焦虑、受挫感和不满足感可能是由母亲缺乏母乳喂养经验、难以托住婴儿并让婴儿含住并吸吮、疲劳、难以确定婴儿是否吃到足够的奶、以及分娩后发生的其他身体变化所致。这些因素和情绪是母亲停止母乳喂养的最常见原因。母亲可咨询儿科医生或哺乳专科医生,以讨论她们的感受,并可防止过早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期间服药

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尽可能避免服用药物。在必须服药时,母亲应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并仅服用那些已知安全的药物(参见妊娠期间用药)。

断奶

何时停止母乳喂养(为婴儿断奶)取决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需要和愿望,但最好等到婴儿至少 12 个月龄。引入固体食物期间的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断奶最常见。一些母亲和婴儿突然断奶没有问题,但其他母亲需要继续每天母乳喂养 1 或 2 次,持续 18 至 24 个月或更长时间。并没有所谓正确的或更简单的计划。

如果婴儿大于 12 个月,母亲最初用一瓶或一杯水或稀释果汁(水或果汁不应喂给不足 6 个月的断奶的婴儿)、挤出的母乳、配方奶或全脂牛奶来代替每天 1~3 次母乳喂养。学会用杯子喝水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 10 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断奶,改用杯子喝水了。对于断奶后改用吸管杯而非奶瓶的婴儿,不会经历从奶瓶到杯子的二次断奶过程。

某些喂养,尤其是餐时喂养,应替代为固体食物。母亲可以逐渐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当然还是有许多孩子直到 18 个月~2 岁或更大时每天仍然要母乳喂养一至两次。即使母乳喂养时间再长,孩子也应该学会从杯子里吃东西或喝水。

quizzes_lightbulb_red
Test your KnowledgeTake a Quiz!
ANDROID APPS in CHINA iOS
ANDROID APPS in CHINA iOS
ANDROID APPS in CHINA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