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几种钩端螺旋体致病性血清型的中任意一种导致的感染。症状是双相的。症状呈两个阶段。初始阶段急性发热,第二阶段有时包括肝脏、肺、肾脏及脑膜相关方面的表现。通过培养和血清学检查可以诊断。 治疗是使用抗生素,如强力霉素或青霉素。
螺旋体的特征是菌体呈螺旋状。致病性螺旋体包括密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体太细,不能够用亮视野显微镜观察,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显微镜清楚地看到。Borrelia 较厚,也可以使用亮视野显微镜进行染色和观察。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发生于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人畜共患病,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致命。 人类感染在美国很少见。
Leptospira 钩端螺旋体通过载体动物的慢些肾脏感染(通常为大鼠,狗,牛,马,绵羊,山羊和猪)而持续存在在自然界中。 这些动物可随其尿排出钩端螺旋体数年。狗、牛、猪、老鼠和老鼠可能是人类感染的常见来源。
人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尿或组织直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污染水或土壤而间接感染。损伤的皮肤或暴露的黏膜(结膜、鼻黏膜和口腔黏膜)是病原体进入人体的常见门户。雾化吸入气溶胶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进入方式。 钩端螺旋体病可能是一种职业病(如农民、下水道和屠宰场工人),但美国的大多数病例是在娱乐活动中(如在受污染的淡水中游泳)偶然接触钩端螺旋体所致。据报道,美国以外的地区在强降雨或淡水洪水后也爆发了疫情。 Leptospira 可以在淡水(例如湖泊、池塘)中存活数周至数月。但是,它们只能在盐水中存活数小时。
美国的钩端螺旋体病病例必须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报告。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为100~200例(发病率最高的是夏威夷,其次是波多黎各),主要发生在夏末秋初。因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可能很多病例未被诊断和报告。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2~20日(通常7~13日)。
钩端螺旋体病的特点是双相病,尽管少数患者只有暴发性单相病。
第一阶段为败血症期,起病突然,有头痛、严重的肌痛、寒战和发热、咳嗽、咽炎、胸痛症状,甚至在某些患者中出现咯血。通常在第3或第4天出现结膜充血。肝、脾肿大不常见。本阶段可持续4~9日,可有反复的寒战和发热,体温常高达>39°C。之后体温消退。
第二阶段 ,或称为免疫阶段 发生在疾病的第6至第12天之间,与血清抗体的出现相关。发热和早期的症状又重现,并可出现脑膜炎体征。少数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和周围神经病。肺受累可能会严重伴有肺出血。这个阶段通常持续 4 到 30 天。
若在怀孕期间患病,即使在恢复期,也可引起流产。
Weil综合征(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出现溶血性黄疸,通常伴有氮质血症、贫血、神志不清和持续发热。起病与其他较轻的钩端螺旋体病相似。然而,由于毛细血管损伤可有出血表现,包括鼻出血、瘀点、紫癜和淤斑,很少会出现蛛网膜下隙、肾上腺或胃肠道出血。也可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第3~6天出现肝、肾功能障碍。肾功能异常包括蛋白尿、脓尿、血尿和氮质血症。肝脏损害轻微,可以完全恢复。
无黄疸患者病死率为零, 伴有黄疸,病死率为5%~10%(重症可达40%);它在患者中更高 > 60 岁。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血培养
血清学检测
有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钩端螺旋体病与病毒性脑膜脑炎、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其他螺旋体感染、流感、肝炎的症状相似。但钩端螺旋体病病程具有两个阶段可资鉴别。
如果可能接触过钩端螺旋体,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都应该考虑有钩端螺旋体病的可能。
怀疑钩端螺旋体病应当进行血培养、急性期和恢复期(3~4周)抗体滴度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肝功能检测。
脑膜检查结果要求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 (CSF) 细胞计数在 10 到 1000/mcL(0.01 到 1 × 109/L), 通常 < 500/mcL(< 0.5 × 109/L),主要是单核细胞。脑脊液细胞通常在10~1 000/μL(通常<500/μL),主要是单核细胞。脑脊液葡萄糖正常;蛋白质<100 mg/dL (1 g/L)。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升高,但严重的黄疸病例可高达50,000/mcL(50 × 109/L)。中性粒细胞>70%可鉴别钩端螺旋体病与病毒性疾病。血清胆红素的升高比例超过了血清氨基酸转移酶。黄疸病人,血清胆红素浓度通常<20mg/dL(<342micromol/L),但严重感染时可达684micromol/L)。
如果钩端螺旋体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或在液体或组织中看到,则可以确诊。当可能存在钩端螺旋体时并且在抗体滴度可被检测到之前,血液和脑脊液的培养在疾病的第一周很可能是阳性的;尿液培养在疾病1至3周可能为阳性的。当怀疑是巴尔通体时应通知实验室,因为需要特殊的染色和延长培养时间。
钩端螺旋体病也可通过下列任何一项确诊:
Leptospira 凝集抗体效价增加≥4倍(对相隔2周以上的双份样本进行显微凝集试验)。
当只有一份样本时,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抗体滴度≥1:800(或在钩端螺旋体病低流行地区,滴度≥1:200,甚至≥1:100)。
分子分析,如PCR,也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迅速确诊。
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在3至5天内检测感染(在感染过程的早期,抗生素治疗最有效),但阳性结果应通过明确的检测(如培养物、显微镜凝集试验、PCR)进行确认。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青霉素
多西环素
在感染的早期开始的抗生素治疗是非常有效的。
在 严重的病例中,以下推荐治疗方案任选:
青霉素 G 150 万单位,静脉注射, 每 6 小时一次,持续 7 天
氨苄青霉素 500 至 1000 mg,静脉注射,每 6 小时一次,持续 7 天
头孢曲松 1 g,静脉注射,每 24 小时一次,持续 7天
在严重病例中,支持性护理(包括液体和电解质治疗,有时还有肾脏替代治疗和/或输血)也很重要。
在 不严重的情况下, 可选择下列治疗方案中的一种:
强力霉素 100 mg每 12 小时口服一次,持续 5 至 7 天
氨苄青霉素500~750mg po q6h,5~7 天
阿莫西林 500 mg每 6 小时口服一次,持续 5 至 7 天
病人不必隔离,但病人的尿液必须小心妥善地处理。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为了预防疾病,在已知的地理接触前1至2天,每周一次口服多西环素200毫克,并持续到已知的地理接触期。
关键点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发生在许多家养和野生动物(尤其是狗和老鼠)中的动物传染病;在美国感染人较为罕见,感染需要通过接触受到感染的尿液或组织或被污染的水或土壤。
疾病有2个阶段:败血症期和免疫期。
败血症期起病突然,伴有头痛、严重的肌痛、发热> 39° C、寒战、咳嗽、咽痛、结膜充血,有时还有咳血;这个阶段持续4到9天。
免疫期出现在疾病的第6到第12天之间,此时血清中出现抗体;发热及其他症状再次出现,有些患者出现脑膜炎。
Weil综合征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一种严重表现,伴随黄疸,氮质血症、贫血、神志不清以及有时发生出血症状。
诊断采用血培养、CSF(有脑膜炎症状的患者)、尿培养、血清学检测和PCR。
静脉使用青霉素G、氨苄西林或头孢曲松治疗重症患者,口服多西环素,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治疗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