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由革兰氏阳性杆菌引起的 红斑丹毒丝菌.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是类丹毒,急性但进展缓慢的局限性蜂窝织炎。通过活检组织培养或偶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诊断。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猪红斑丹毒丝菌(以前称隐袭丹毒丝菌E. insidiosa)是一种细小的革兰阳性,有荚膜、不形成芽孢、不活动的微嗜氧杆菌,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主要的腐生菌。
E. rhusiopathiae猪红斑丹毒丝菌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贝壳类动物、鱼、鸟和哺乳动物(特别是猪)和昆虫。 人类感染主要与职业有关,典型者是由于处理可食或不可食动物[感染的动物尸体、提取的产品(油脂、肥料)、骨和壳]时被刺伤而感染。 通常患者在鱼场或屠宰场工作。被猫、狗咬伤也可导致感染。皮肤以外部位感染罕见,通常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
丹毒的症状和体征
外伤后一周内,出现特征性的隆起,紫红色、不形成水疱、发硬的、缓慢演变的局部蜂窝组织皮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通常局部肿胀但界限明显,可能影响手的功能,手为常见的感染部位。皮损的边缘可缓慢向外扩展,导致不适和活动受限达3周。局部丹毒杆菌属病通常呈自限性。
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会有区域淋巴结肿大。丹毒极少发展为全身性皮肤病,其典型表现为紫色皮损在中央消除后向外扩展,伴有病变主要部位及远端大疱形成。
菌血症罕见,原发感染较继发于皮肤感染的多见。但可引起脓毒性关节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甚至在无心脏瓣膜病者也可发生。心内膜炎通常累及主动脉瓣,死亡率高,患者常需心脏瓣膜移植。
中枢神经系统、腹内和骨骼很少发生感染。
丹毒丝菌病的诊断
细菌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以快速诊断
活检厚皮片培养优于自病损扩展边缘处针刺吸取物培养,因为细菌仅局限于皮肤深部。挤压鲜红丘疹获取渗出物作培养也具有诊断价值。诊断关节炎或心内膜炎时需要从滑液或血液中分离出来 红斑丹毒丝菌 感染。E. rhusiopathiae猪红斑丹毒丝菌可能被误认为乳酸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试验有助于快速诊断丹毒丝菌病。 如果怀疑是心内膜炎,那么快速诊断尤为重要,因为红斑丹毒丝菌 E. rhusiopathiae引起的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法与革兰氏阳性杆菌心内膜炎的经验性治疗方法不同(如, 红斑丹毒丝菌E. rhusiopathiae对通常使用的万古霉素耐药)。
丹毒丝菌病的治疗
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或克林霉素
对于 局部皮肤疾病, 通常采用以下一种抗生素治疗,维持7天:
青霉素V或氨苄青霉素(500mg,口服,每6小时一次)
环丙沙星(250mg,口服,每12小时一次)
克林霉素(300mg,口服,每8小时一次)
头孢菌素也是有效的。 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在体外试验中有效,如果患者对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可以考虑使用。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可能不再可靠。
E. rhusiopathiae丹毒丝菌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万古霉素耐药。
重度弥漫性皮肤或全身性感染 最好应用下列一项进行治疗:
静脉用青霉素G(2百万至3百万单位 每4小时一次)
头孢曲松(2克静脉注射一天一次)
一种氟喹诺酮类类(如环丙沙星400 mg IV q12h,左氧氟沙星500 mg IV qd)。
心内膜炎的治疗采用青霉素G维持4~6周。也可选择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通常用于革兰氏阳性杆菌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性治疗; 然而,红斑丹毒丝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因此,同其他革兰氏阳性微生物快速鉴别E. rhusiopathiae 红斑丹毒丝菌 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关节炎宜用同样的药物和剂量(在热退或积液消退后至少再继续给药1周),此外还需对感染的关节进行反复的针刺抽吸引流。
关键点
丹毒丝菌感染通常见于处理可食或不可食动物材料(如在屠宰场)时发生刺伤的人群或工作与鱼类或贝壳类动物有关的人群。
在外伤一周内,出现特征性的隆起,紫红色、不形成水疱、发硬的斑丘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约三分之一患者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菌血症罕见,但可导致化脓性关节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
通过培养全层活检标本或通过研磨丘疹获得的渗出物进行诊断。
如果怀疑由于E. rhusiopathiae风湿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则快速鉴定病原体至关重要,因为治疗不同于通常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心内膜炎的经验治疗; 风湿性大肠杆菌E. rhusiopathiae对通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杆菌性心内膜炎的万古霉素耐药。
根据感染的程度和部位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环丙沙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