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丝孢霉病指的是由多种产黑色素的暗色真菌引起的感染。本病不同于着色芽生菌病和足菌肿,主要是本病缺乏特异的组织病理变化。
(参见真菌感染概述。)
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组包括多种能产生黑色素的暗色孢科真菌,包括离蠕孢属、支孢瓶霉属、支孢霉属、外瓶霉属、着色真菌属、瓶霉属、赭孢菌属、喙枝孢霉属、和万氏霉属的真菌。Bipolaris, Cladophialophora, Cladosporium, Exophiala, Fonsecaea, Phialophora, Ochronosis, Rhinocladiella, 和 Wangiella。
虽然这些真菌的某些种可能是暗色丝孢霉病真正的病原体并可在免疫健全者中致病,但色素性真菌已经越来越被认为是机会性致病菌;几乎所有播散性感染都发生在免疫低下的患者中。 虽然暗色真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可引起脑脓肿。但在免疫功能的患者中暗色真菌很少引起致命性感染。
临床症状包括侵入性鼻窦炎,有时引起骨坏死、皮下结节或脓肿、角膜炎、肺实质性病灶、骨髓炎、真菌性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脓肿和播散性感染。
暗色丝孢霉病的诊断
使用Masson-Fontana 染色检查
真菌培养可鉴定致病菌
通过组织标本传统的HE染色很易识别着色真菌;表现为伴有横隔的褐色菌丝或酵母样细胞,这说明其高黑色素含量。Masson-Fontana 染色可证实黑色素的存在。本病不同于着色芽生菌病和足菌肿,主要是本病缺乏特异的组织病理变化如硬壳小体。
需要进行真菌培养来确定致病菌。
暗色丝孢霉病的治疗
皮下结界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和/或伊曲康唑治愈。
脑脓肿或播散性感染可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参见抗真菌药物。)
本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皮肤暗丝孢霉菌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患者的状态。
对于皮下结节,单纯手术治疗可以治愈。虽然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的应用越来越多且取得了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伊曲康唑具有优异的抗真菌活性,临床应用最多。治疗时间长短不一,从6周到> 12个月。两性霉素B治疗常常无效。
如有必要,脑脓肿的治疗也包括手术切除。
脑脓肿和播散性感染经常采用联合抗真菌治疗(例如,使用2个或3个药物,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唑类药物),但临床效果通常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