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球孢子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引起的皮肤、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的进展性真菌病。临床表现包括皮肤溃疡、淋巴结炎以及腹腔脏器受累所引起的疼痛。通过临床表现以及镜检来进行诊断,通过培养来确诊。使用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参见真菌感染概述。)
副球孢子菌病仅在美洲南部和中部散在流行,以20~50岁男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种植咖啡的工人。
尽管是一种相对不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但副球菌霉菌病有时会出现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不过在艾滋病患者中很少发生。
巴西副球孢子菌的具体环境来源尚未确定,目前推测是以霉菌形式存在于泥土中,人体通过吸入真菌孢子(孢子有真菌相真菌产生)感染本病。孢子在肺内转变成侵袭型酵母菌,可能再经血液及淋巴系统向其他部位播散。
副球孢子菌病的症状和体征
绝大多数人吸入巴西副球孢子菌孢子P. brasiliensis后表现为无症状的肺部感染,如果发病则通常表现为急性肺炎,后者可自愈。临床表现明显的感染往往呈慢性和进行性,但通常并不致命。临床上有3中类型:
皮肤型副球孢子菌病:皮肤黏膜感染最常发生在面部,特别是鼻和口的皮肤黏膜交界处。整个缓慢延伸溃疡的颗粒状底部的点状病灶区内均可见大量酵母菌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坏死,坏死淋巴结表面皮肤排出坏死物质。
淋巴结型副球孢子菌病:淋巴结感染主要导致相应的颈部、锁骨上或腋下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内脏型副球孢子菌病:内脏感染以局灶性病变为特点,主要累及肝、脾以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有时可伴有腹痛。
混合型感染同时存在上述三种类型的表现。
副球孢子菌病临床上可表现为
急性/亚急性型,通常影响<30岁患者并表现为播散性疾病(涉及淋巴结,肝脏,脾脏和骨髓)
一种由再激活引起的成人疾病形式,可导致慢性肺部疾病伴肺纤维化,肺气肿和肺大疱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感染在临床上表现为粘膜溃疡,尤其是在鼻子(上)和口腔周围,包括舌头,咽和牙龈(下)周围。
Images courtesy of www.doctorfungus.org © 2005.
在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感染后,局部淋巴结可能坏死。
Image courtesy of www.doctorfungus.org © 2005.
照片中的人左面部和耳部受累。这张照片显示红斑基底上有两个灰色疣状斑块、红斑结节和紫罗兰色斑块。
Image courtesy of Karen McKoy, MD.
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
真菌培养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
临床表现常提示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
虽然标本中存在形成特征性多芽体的大型(常>15μm)酵母菌是诊断本病的强有力依据,但确诊仍需真菌培养。
由于培养P. brasiliensis P. brasiliensis 会对实验人员造成严重的生物危害,临床上一旦怀疑此病应立即告知实验人员。
副球孢子菌病的治疗
伊曲康唑
(参见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本病治疗很有效。一般可选择伊曲康唑口服,因为在流行区本药相对其他唑类药物要便宜。
两性霉素B静脉使用也可以控制感染,常用于严重的病例。
磺胺类药由于价廉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本药可抑制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病的生长并使病灶好转但本类药物不能根治该病,故治疗时间长达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