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活化的蛋白C降解凝血因子Ⅴa和Ⅷa,蛋白C缺乏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参见于血栓性疾病的概述。)
蛋白 C 是一种维生素 K 依赖性蛋白,凝血因子 II(凝血酶原)、VII、IX 和 X 以及蛋白 S 和 Z 也是如此。由于活化蛋白C(APC)可降解因子Ⅴa和Ⅷa,因此APC是一种天然的血浆抗凝物。遗传性或获得性异常原因引起的蛋白C降低,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1)。
血浆蛋白C杂合缺乏症的患病率为 0.2% 至 0.5%(2);在有症状先证者的家族研究中,静脉血栓栓塞 (VTE) 的终生风险很高。此外,VTE 复发的风险也很高(3)。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家庭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所有蛋白C缺乏症患者。
纯合缺乏症或双杂合子缺乏可引起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即,严重的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天表现为瘀斑和广泛的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
获得性蛋白C减少可发生于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华法林治疗期间。
根据蛋白C的抗原和血浆功能检测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Dinarvand P, Moser KA.Protein C Deficiency. Arch Pathol Lab Med 2019;143(10):1281-1285.doi:10.5858/arpa.2017-0403-RS
2.Tait RC, Walker ID, Reitsma PH, et al.Prevalence of protein C deficiency in the healthy population. Thromb Haemost 1995;73(1):87-93.
3.Lijfering WM, Brouwer JL, Veeger NJ, et al.Selective testing for thrombophilia in patients with first venous thrombosis: 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family cohort study on absolute thrombotic risk for currently known thrombophilic defects in 2479 relatives. Blood 2009;113(21):5314-5322.doi:10.1182/blood-2008-10-184879
蛋白C缺乏的治疗
抗凝
有症状的血栓形成患者可以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或华法林进行治疗。
在开始华法林治疗时,临床医生应使用治疗剂量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初始抗凝,并避免华法林 负荷剂量。相反,一旦患者使用肠胃外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应以估计的维持剂量(例如每天 5 mg)开始使用 华法林 ,并且肠外抗凝治疗应持续至少 5 天,直至 INR ≥ 2。
由于蛋白质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与因子II和X相比半衰期较短,在因子II和X水平充分下降(达到正常活性的20%至40%)之前停用胃肠外抗凝剂可能会导致华法林皮肤坏死。使用DOAC可以避免这种并发症,DOAC在预防蛋白C缺乏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方面似乎与华法林 一样有效。
新生儿暴发性紫癜若不用蛋白C替代治疗(用正常血浆或纯化的浓缩物),联合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将是致命性的。
由于蛋白S可与蛋白C结合并协助其活化,进一步降解凝血因子Ⅴa和Ⅷa,故蛋白S缺乏后易发生静脉血栓。
(参见于血栓性疾病的概述。)
蛋白S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是活化蛋白C–介导的Va和VIIIa因子降解的辅因子。因此,蛋白S和蛋白C是天然血浆抗凝系统的组成部分。
血浆蛋白S的杂合缺失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杂合蛋白S缺乏在遗传、发生率、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防方面与杂合蛋白C缺乏是类似的。
纯合蛋白S缺乏可引起新生儿暴发性紫癜,与纯合蛋白C引起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在临床上很难鉴别。
获得性蛋白质 C(以及随后不久的蛋白质 S)缺乏症发生在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肝脏疾病、维生素 K 缺乏以及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当患者使用 雌激素 替代疗法或避孕,以及怀孕期间由于 雌激素 对游离蛋白S水平的影响,也可能出现蛋白S缺乏症。炎症也会影响游离蛋白S的水平。这种现象导致了与这些状态相关的高凝状态。
基于总蛋白或游离血浆蛋白S的抗原测定(游离蛋白S是未与蛋白S结合蛋白,C4结合蛋白结合的形式)可加以诊断。也可以测量蛋白质S活性,但该测定在技术上存在困难,并且假阳性率较高(10% 至 15%),因此更可重复的抗原测定是有利的。
蛋白S缺乏的治疗
抗凝
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蛋白S缺乏的治疗与蛋白C缺乏的治疗一样,但有一个例外。因为没有可用于输血的纯化蛋白S浓缩物,在血栓形成的紧急情况下,只有正常的血浆可用于替代S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