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也称为菲律宾、泰国或东南亚出血热)是登革热感染的一种变型表现,主要发生于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的<10岁儿童。登革出血热最常发生于既往感染过登革热病毒的人群。
登革出血热是一种免疫病理性疾病;登革病毒抗体免疫复合物触发巨噬细胞释放血管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渗漏、出血表现、血液浓缩和浆液性渗出,进而引起循环衰竭(即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的症状和体征
以突起发热头痛起病的登革出血热,病初往往难以与典型登革热鉴别。预测可能进展为重症登革热的预警体征包括:
严重腹痛和压痛
持续呕吐
呕血
鼻衄或牙龈出血
黑色、柏油样大便(黑粪症)
水肿
嗜睡,意识模糊, 或烦躁不安
肝大
胸腔积液或腹水
显着的体温变化(从发热到低温)
循环衰竭和多器官衰竭,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可能在症状出现后2至6天迅速发展。
出血素质表现如下:
注射部位的紫癜、瘀点或瘀斑(常见)
呕血、黑便或鼻衄
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
支气管肺炎伴或不伴双侧胸腔积液是常见的。可发生心肌炎。
在有登革出血热治疗经验(1)的中心,患者死亡率通常为<1%,但未经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症状和体征
1.Adams LE, Wong JM, Paz-Bailey G.Dengue. JAMA.2024;332(24):2109-2110.doi:10.1001/jama.2024.21094
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标准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临床诊断标准(1)的儿童,应怀疑患有登革出血热:
突然发热持续2至7天
出血性表现
肝大
出血性表现 包括至少一项束臂试验阳性,以及瘀点、紫癜、瘀斑、牙龈出血、呕血或黑便。束臂试验是通过将袖带充气至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血压,维持15分钟来完成的。对直径小于2.5cm的出血点或淤斑进行计数;> 20枚则提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为阳性结果。
应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及登革病毒血清学检测。凝血异常包括:
血小板减少(≤ 100,000个血小板/mcL [≤ 100 x 109/L])
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
纤维蛋白原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
其他实验室异常包括低蛋白血症、轻度蛋白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以及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20%)。
可以使用 IgM 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MAC-ELISA) 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检测结合登革热病毒RNA扩增试验,可在发病的前1至7天内提供诊断。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PRNT) 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样本的滴度可以可靠地确定登革热病毒感染,并可能表明所涉及的特定登革热病毒类型。PRNT 需要活的登革热病毒进行检测,是耗费精力且成本昂贵的。许多实验室无法进行 PRNT。
具备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临床标准加上血小板减少或血液浓缩的患者,可初步诊断为该疾病(2)。
诊断参考
1.Dengu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ngue: Clinical Testing Guidance for Dengue.May 1, 2025.Accessed June 16, 2025.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支持治疗
登革出血热患者需要加强治疗保持适当的循环容量。血容量过少将导致休克,血容量过多容易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上述两种情况都要避免发生。血管内容量通过尿量和血液浓缩程度进行监测。
抗病毒药物尚未被证明能改善预后。
关键点
登革出血热主要发生于登革热流行地区且既往感染过登革热病毒的<10岁儿童。
登革出血热最初可能与经典登革热类似,但某些表现(如严重腹痛和压痛、持续性呕吐、呕血、鼻衄、黑便)提示可能发展为严重登革热。
循环衰竭和多器官衰竭,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可能在发病后 2 至 6 天迅速发展。
根据具体的临床和实验室标准进行诊断。
维持血容量非常重要。
